屋顶
寺院屋顶项目
屋顶项目
青铜屋顶装饰
地点简介
本寺塔顶的铜制装饰采用唐代典型的设计风格。这些传统的建筑细节都是由 来自日奈良的Masuoka精心设计和制造的。这家公司专本在日本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寺院进行这类传统屋顶装饰的制造与修复工作。
佛牙寺的铜制屋顶装饰
万佛塔顶 有一个镀铜相轮,顶楼花园有四颗八角宝珠分别在花园各角。山门、钟楼、鼓楼和茶亭上都有一对对的飞龙。它们使所有屋顶的装饰更加稳固牢靠。
相轮
镀铜相轮是非常传统的佛教屋顶装饰物。佛牙寺唯一的相轮在全寺的最高点,即万佛塔顶。它由四条镀铜的索链固定,索链上系有铜铃,会随风发出悦耳的响声。
相轮源于印度,其主要作用是收藏文物。相轮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好些改变。我们今天所见的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版本。相轮一般上被安置在寺庙的最高处或塔顶,普遍上由 铜或青铜所制。我们这次使用了青铜合金(铜、锌和锡),八角宝珠则由水晶所制,其他部分则使用镀上金箔的青铜合金。
相轮由以下部分组成:
- 宝珠,球状或泪珠形,这两者在佛教文化里都被视为神圣的形状。人们相信宝珠能够辟邪和让人如愿,因此通常会被安放在金字塔形的寺庙、石灯笼或高杆顶端。如果设计带有火焰, 它们 就被称作火炎宝珠。
- 龙车,宝珠之下的部分
- 水烟,由四片以90度彼此衔接的装饰性铁板,装置于宝塔主柱顶端。
- 风铎,装置在相轮轮圈边缘或水烟上的小玲子。
- 九轮,相轮的族大组成部分,但与其名不符的是实际上“九轮”只有八,甚至七个。
- 受花或请花, 围成一圈、向上翻的莲花瓣,一般上有八片。有时也可能有另一圈相应、朝下的花瓣。
- 伏钵, 位于受花和露盘之间。
- 露盘,整个相轮安坐在这之上。由于它覆盖整个屋顶, 为了避免漏水问题,露盘的角通常和屋顶一样多(四、六或八)。
八角宝珠
这些作工精巧的镀铜八角宝珠将置放于供奉五方佛的四座亭子顶端。此外还有一个能够反射灯光,将光亮投射四方以及在夜里闪闪发亮的大水晶球。
八角宝珠是屋顶装饰的缩小版。宝珠底座的作用是预防雨水在屋檐累积。
八角宝珠由几个部分组成,包括底座、反面板块和宝珠本身。反面板块一般用以收藏珍贵的文物,并是铜制的。宝珠底座则镀上金箔,上投的宝珠是水晶制作的。
鸱尾
螭吻(指“无角龙之口”)乃宫廷屋顶装饰所使用的九条小龙之一,也是传统中华建筑与艺术中的装饰性主题。
螭吻由“螭”(也就是无角龙或小龙)以及“吻”(动物的嘴、唇或吻)组成。螭首和螭頭 (无角龙的头)是和螭吻有关的装饰物,与西方的怪兽类似。
从唐代开始,龙的形状就已被改造成带有神话色彩的鱼的外形,而今我们已无法查出这个设计的源头。一些文献指出它有求雨的作用;另一些则说它源自印度的某种动物,众说纷纭。
中国宫廷、寺庙和大宅的屋顶上常有一种特别的兽形装饰,一些在屋顶的主干部分,另一些则在斜坡部分。
屋顶主干部分两边出现的螭吻,貌似鱼尾。它看似随时会吞下屋顶的主脊,因此又被称作吞脊兽。有传说指螭吻是海龙王的儿子之一,拥有掀起海浪造雨的能力。
因此在古代,人们会将螭吻安放在屋顶主脊以求活在发生时有及时雨扑灭火势。然而,由于害怕螭吻会吞噬屋顶主脊,人们又会用剑将它固定住。
佛牙寺青铜屋顶装饰的发展
2006年3月,释法照带团前往奈良为相轮的制造举行祈福典礼。法师与信众们在Masuoka先生位于奈良的铸造厂举行了仪式,标志着一批镀金的青铜装饰的制作正式开始。
从2006年7月起陆续运达供装置的配件。
佛牙寺青铜屋顶开光仪式
这些青铜装饰于2006年11月26日的开光仪式举行当天被送上寺院屋顶进行装置。Masuoka先生前来监督了整个工作,这是他首都离开日本。至今,这些巧夺天工的装饰已吸引了许多摄影家前来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它们的风采。
参考书目
Hirotaro Ota, Japa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s, Kokusai Bunka Shinkokai, 1966, pages 88 - 90
Goseda Horyu, Koda Hanzo, Oriental Designs Vol. 1, Seigensha Art Publishing Inc, 2005, ISBN 4-86152-038X, chapter 1 Architecture, pages 24 - 29
参考网站
Steeple (architectur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Spir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Sōri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Shibi (roof til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Chiwe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Imperial roof decoratio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