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
犍陀罗
工艺品一
描述
这是一尊经典的弥勒菩萨立像,他的头后面有一个破损的光环,他的头发盘在头带顶结的珠子网中,站在以花为主题的基座上,慈祥的凝视着。1 fg 60, 61, 62, 63, 73, 74, 75, 76, 77, 93, ; 2 fg 139, 140, 142
虽然两只手臂缺失,但左臂的位置似乎可以看到是手持装有仙露(长生不老药)的净瓶(kundika),代表普度众生,这也是弥勒菩萨的精神象征。
典型希腊古典文化的特征,特别是惟妙惟肖的袈裟和健硕的肌肉,具有本土元素的和印度原型马图拉艺术风格的披风,典型的犍陀罗(希腊式佛教)雕塑风格。
早期弥勒菩萨(公元3年之前)的立像,经常被描绘成有浓密的胡须,长长的飘逸的头发,强壮而又丰满的身型,加上纷繁的奢华饰品来强调弥勒的帝王气质。而这尊雕塑,弥勒菩萨被描绘成有薄薄的胡须,适量的肌肉,佩戴简单的项链和头巾装饰。
The Antique was featured in Christie's 'Art d'Asie' Auction Catalogue, pg. 214.
工艺品二
描述
这是一尊经典菩萨弥勒禅坐的雕塑,他的头部后面有光晕,头发盘在用珠子做装饰的头饰里。 他坐在一个矮的宝座上,表情专注而慈祥,手中拿着花卉,这很可能是龙华(Nagapuspa)花。
弥勒佛呈莲花坐姿,佛陀盘腿而坐,可以看到他的脚底放在一个低矮的宝座上,上面放着一个垫子,上面铺着地毯。他的双手交叉施禪定印(冥想)。1 fig 44, 45, 57, 58, 59, 70, 71, 72; 2
菩萨的造型往往比历史上的佛像造型穿着更华丽。许多佛像(除了戴王冠的佛像)只披一件简单的僧袍在肩膀上,而菩萨造像则用长袍、手镯、臂带、项链和包含护身符的丝线装饰,精心制作的发型,有时还有胡须(就像在这个雕塑中看到的)。菩萨造像通常被描绘成王子的形象,暗示了历史上佛陀在放弃他的王国之前曾经过着王子的生活,并将他们与装扮成和尚的佛陀区分开来。
与佛陀释迦牟尼的犍陀罗雕塑相似,这尊非凡的手工艺品具有古希腊罗马艺术(公元前50年到公元400年)和帕提亚的艺术(公元前247年到公元224年)的许多特征。 光晕,串珠的卷发,面部轮廓清晰、肌肉壮硕、层叠褶皱的U形长袍——结合印度的艺术传统。后来的犍陀罗雕塑(公元3年)类似,其身体在腹部具有呼吸感,而且体态更柔软。
The antique was featured in Christie's 'Indian & Southeast Asian Art' Auction Catalogue, pg.314.
工艺品三
描述
这是一片非凡的片岩,描绘菩萨弥勒坐在宝座上,他的双腿交叉脚踝和脚放在凳子上, 犍陀罗艺术风格,对后期的东亚佛教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公元6世纪后的中国和韩国。1 fg 118, 134, 226
在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中,盘着脚踝的弥勒菩萨是很常见的。精湛细腻雕刻的风格化的发丝,个性化的面部特征,强壮的身形,以及人物的珠宝和服装,都在这片浮雕中,细腻的呈现出来。
在他垂下的左手里,拿着净瓶(Kundika),里面装着甘露(长生不老药),这是对未来普度众生的承诺,是弥勒的精神角色象征。他的右手举起,手掌向内,这个不寻常的手势被称为Vismayahasta,表示惊讶和惊奇,经常出现在犍陀罗时期的弥勒形象中,后期的克什米尔和斯瓦特山谷也用这样的形象描绘弥勒菩萨。
传道时的菩萨弥勒两侧有十名追随者,每侧五名;右边的追随者(可能是女性)穿着华丽的服饰,而左边的追随者(可能是男性)穿着朴素,他们将供品献给弥勒菩萨。
这幅作品描绘的弥勒菩萨早期形象,展示了犍陀罗与中国的佛教石窟(如龙门、云冈等)之间的重要联系。
This antique was featured in Christie's 'Devotion In Stone: Gandharan Masterpieces from a Private Japanese Collection' Auction, pg 27-28.
Cave 275, view of the interior and sculpture of a bodhisattva, Northern Liang dynasty (420-429 CE). Mogao caves, Dunhuang, China. © The Dunhuang Academy
描述
这种双腿交叉在脚踝上的弥勒菩萨造型,主要见于大型佛教石窟,如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6
然而,在河北定州,极少数弥勒菩萨雕塑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直到北齐(550-577)时期,弥勒菩萨才成为佛教雕塑的主要题材之一。
历史背景
根据艺术史学家阿莎·达斯在《文学、历史和艺术中的弥勒佛》一书中所述,犍陀罗风格的弥勒有两种形式——佛陀和作为菩萨,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7, pg116-117
- 犍陀罗的艺术主要是一种为佛教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
- 自亚历山大入侵以来,犍陀罗在希腊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雕塑。这种艺术的特点是融合印度本土和希腊风格。这种文化的融合创造了印度的希腊-佛教艺术(现在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尽管缺少外国元素,但它本质上无可争议是印度的个性。
- 它与希腊雕像有许多联系,比如人物的姿势,身体的重心通常完全放在一条腿上,而另一条腿则轻轻地弯曲并休息。布面褶皱的写实处理,气势磅礴,雍容华贵。长发蓬松的卷发或在头顶打结的造型。
- 犍陀罗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大家熟悉的世俗艺术。艺术家仅进行了必要的更改和添加,以使其具有佛法性的修饰和色彩。
- 特征的纯正,半闭眼的优雅,躯干的肌肉暗示着与希腊罗马传统艺术风格的紧密联系,眉毛牢不可破的线条连接,鼻梁和排列整齐的胡须 , 弥勒菩萨像普遍具备这些特征。
- 装饰非常精致。从风格上来讲,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共同的特征,如皇冠,珠宝项链和耳环。
- 弥勒菩萨常留小胡子。留着小胡子的弥勒菩萨当然是很常见的,虽然不是犍陀罗普遍的象征。这当然不是典型的印度风格,但他的胡子形象从犍陀罗穿过中亚一直传到远东。他的耳垂垂得很长。
参考书目
Inchang Kim, The Future Buddha Maitreya, 1997, D. K. Printworld, ISBN 81-246-0082-1
Sir John Marshall, The Buddhist Art of Gandara, 3rd edition 2008, ISBN 978-81-215-0967-1
Kurt Behrendt, How to Read Buddhist Art, 2020, ISBN 978-1-58839-673-0
Dorothy C. Wong, Chinese Steles: Pre-Buddhist and Buddhist Use of a Symbolic Form, 2004, ISBN-13:978-0824827830
I. Kurita, Gandharan Art, vol. II, Tokyo, 1990, p. 25, fig. 47.
M. Akira, ed., Iconography of Nirvana and Maitreya - from India to Central Asia, Tokyo, 1992, no. 165.
M. Akira, Gandharan Art and Bamiyan Site, Tokyo, 2006, p. 52, no. 18.
Wong, Dorothy C., Maitreya Buddha Statu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in Orientations 32, 2001, no.2.
Das Asha, Maitreya Buddha in Literature - History and Art, ISBN-10: 8186791388
Tissot Francine, The Art of Gandhara, 1986, ISBN-10: 222002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