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历史
般陀喇佛寺简史
缅甸妙务有许多古老的佛寺,位于妙务西南部的般陀喇佛寺(Bandula Monastery)是广为人知的一座。这里供奉着著名的Sanda Muni铜佛,以及一颗珍贵的佛牙舍利。
般陀喇佛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寺中设有展览厅,收藏了许多历史文物,包括佛像、经书、皇家物品、若开(Rakhine)历代王朝的钱币,以及历代帝王供奉于皇宫中的佛像、佛陀舍利及罗汉舍利等等。有些舍利是人们在古老的佛塔中发现后,捐赠或售卖给般陀喇佛寺的前任主持的。这里也有6尊Wesali王朝时期(公元327至828年)的黄金佛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小的佛像,只能在放大镜下才看得清楚,但雕工非常精致。这六尊佛像代表了过去到未来的六佛,那就是Taekm Muni佛, Katku Than佛, Kawnaga Mana佛, 迦叶佛(Kasapa Buddha), 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 Buddha) 和弥勒佛( Maitreya Buddha)。这些文物虽然珍贵,却只能摆放在简陋的玻璃柜中,只有佛牙舍利收藏在保险箱里。这些橱柜都挤在一间昏暗的古老木房子里。一旦发生火患或盗窃,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般陀喇佛寺坐落于般陀喇山上。传说国王Min Saw Mon于公元1433年建立妙务王朝时,希望王朝能够免于侵略,因此在都城的设计和规划上征询了不少意见。后来,国王在都城内和周围地区建造了五座佛塔和八座寺院,并立了十尊夜叉像环绕都城,作为都城的守护神。其中一尊名为般陀喇,而般陀喇像所在的山丘,也就被称为般陀喇山。
佛像的故事
Sanda Suriya国王于公元前580年即位,是第三个Dhannywadi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他在位的公元前554年,佛陀带领500罗汉来到其国土,向国王及人民宣说佛法。
佛陀临走前,国王恳请佛陀留下一尊佛像,供人们供奉。佛陀答应了。于是,国王搜集了国内所能找到的金、银、铜、其他金属和珠宝,打造了一尊大佛。这尊大佛就是著名的摩诃牟尼(Maha Muni)佛像。余下的材料用来制造成三尊较小的佛像,分别为Shinkyaw Muni佛, Shwebontha Muni佛 和 Manaungmyin Muni佛。最后,国王把剩余的材料收藏在摩诃牟尼佛像之下。
Dhannywadi 王朝的第六位国王Suriya Sakka于公元316年即位。国王登基后,阿育王送给他一些佛陀舍利,以及一尊佛像。这尊佛像传说是根据供奉于天界的另一尊佛像制造而成,名为Sula Muni。Suriya Sakka国王非常高兴,并且回赠阿育王一尊模仿摩诃牟尼佛雕塑而成的佛像。
Suriya Sakka国王对Sula Muni十分珍爱。他利用Sanda Suriya藏在摩诃牟尼佛像下的材料造了五尊与Sula Muni相似的佛像。这五尊佛像分别名为Sanda Muni、Tekka Muni、 Tekwa Muni、 Yaza Muni and Sula Muni,也被合称为Mahajan佛像(jan: 剩余)。
这五尊佛像供奉在靠近妙务的Debababeta 山上,历经了Dhannywadi、 Vesali 和Lemro 三个朝代。
公元1430年,妙务王朝的Min Saw Mon王把其中一尊佛像,也就是Sanda Muni佛像移到妙务的Barbu山,在那里盖了一座佛塔供奉佛像。
后来,Sanda Muni佛像又被移到般陀喇寺重新修建的大殿中。Alaung Paya王的儿子Bodawpaya王于公元1784年占领了若开v,盗走了Sanda Muni及其他佛像。
Sanda Muni佛像原本以金、银、锡、红铜和锌打造而成。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在英国人控制的缅甸西部(包括妙务在内)爆发。为了避免佛像的材料被英军用来制作武器,若开的人们为Sanda Muni佛像裹上一层石膏,并把佛像沉到Barbu山脚下的Wa湖里长达10年。局势平静后,若开人把佛像捞上来,再铸上一层石灰,并镀以黄金,然后将佛像同其他佛像一起放置在佛寺的戒堂(sima)中,让佛像看起来和一般的大理石像一样。负责制造佛像的人们一直保守这个秘密,多年后几乎没有人知道Sanda Muni佛像的下落。直到1988年,般陀喇佛寺的前任主持舍葛帕喇大和尚才发现了这尊佛像。
当Sanda Muni佛像的镀金石灰外层被去掉后,人们发现佛像有多处损伤的痕迹,尤其是头部后侧、耳朵、一些手指和身体的遮盖物等部分。佛寺成立了一个维修委员会,用信众捐出的金、银和铜重新修复了这尊珍贵的佛像。
工匠的精湛手艺使得Sanda Muni回复了昔日的光芒与庄严面貌,得以再度受到人们的供奉。
随后,佛像出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人们见到佛像胸前有莲花的影子,佛像的颜色每天也会变化,呈现铜色、金色、白色或深色。信托委员会的成员、寺院管理人员和众多信众都宣称亲眼目睹这些现象。人们相信,佛像不只重现人间,而且产生更为强大而独特的力量。据说,每当有重大事件即将发生,佛像的右眼甚至会变成红色。
佛牙舍利的故事
公元1501年到1513年之间,Min Yaza王派遣一批特使前往锡兰,协助解决当地佛教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支队伍由20名僧侣及太子Min Bar Gyi率领的一支军队组成。在他们的协助下,佛教得以在锡兰重建其地位及声威。为了表达谢意,锡兰国王决定将Wanabaya山上供奉的佛牙舍利赠予带领使节团的僧人。据说,这颗佛牙舍利是圣僧Dhammika在佛陀火化时,利用神通获得的舍利。
回到若开后,Min Bar Gyi太子在Wathula山上造了一座佛塔供奉佛牙舍利。当他于公元1531年即位时,他把佛牙迎入皇宫中供奉。公元1593年,其孙子Min Raza Gyi王把佛牙舍利供奉于八万尊佛像塔(Shittaung Pagoda)以北的其中一座古佛塔——安都定塔(Anddaw Thein) 中。
公元1748年,妙务王朝灭亡。境内的佛塔与其它建筑也随着王朝的终结而逐渐荒废。
后来,住在佛塔附近村庄的一名印裔回教徒在企图盗窃佛塔中的宝藏时,发现了这颗佛牙舍利。他也取走了两尊小型的钻石佛像和一些珠宝。愤怒的村民找上了他的住家,小偷的妻子惊慌之下把装着宝物的包袱扔出窗外。人们后来在一片凤梨田中发现散落一地的舍利和宝物。为了安全起见,人们把舍利和宝物送到Phayabaw佛寺交给住持保管。住持圆寂后,人们把珍宝留在该寺,佛牙舍利则送到东部的LawkaManaung塔中收藏。过后,佛牙舍利又被移到皇宫北部的Hari山下一座寺院。随后的42年,佛牙舍利一直被迁往不同的地点。
1900年,一年一度的佛牙舍利绕城游行再度举行。当佛牙舍利的游行队伍经过一座名为Nyuanbinzay的桥梁时,桥身因为承受不了重量而坍塌。人们在一道光亮和一阵巨响之后,发现佛牙舍利失去了踪影。一位名叫U Thet-ka-phyu的医生契而不舍地寻找舍利,后来终于在Yat-ka山附近的草丛中发现了佛牙舍利,并把舍利带回家中供奉。
这时,Nyuanbinzay桥两岸的村庄为佛牙舍利的监护权发生了争执。争执被带上法院,后来甚至被带到英国皇家法院。法院裁定,发现佛牙舍利的村庄拥有监护权。
之后,人们将佛陀舍利交托给般陀喇佛寺的住持U Pandissa。住持在1949年请来三位金匠,盖了一座13尺的小佛塔供奉佛牙舍利。佛塔由600克黄金、2160克银、1颗钻石和141颗宝石制成。佛牙舍利后来传了三代,最后一代为2002年圆寂的舍葛帕喇大和尚(Ven. Sakapala)。
般陀喇佛寺历任住持
般陀喇佛寺的创立人是Punna尊者(Bhaddanta Punna),是一位慈悲、精进并严格遵守戒律的高僧。他最初居于Pakham佛寺,后来迁移到Padommar山(即今天的般陀喇山)的丛林中隐居。他的弟子用竹子为他盖了一座小道场。1887年,金匠U Tha Baw和Taung-yat村的信众合力为Punna尊者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道场,取名般陀喇佛寺。随后,佛寺增建了一座戒堂,取名Payamaya Sima 或Padamya Sima,作为供奉佛像之用。Punna尊者于75岁圆寂。
法师圆寂后,其弟子Pandicca法师接任住持的职务。Pandicca法师俗名Oo Maung Mya,受教于Punna尊者。他在缅甸实兑的Than Kyaung法师处学习时,受戒为比丘。他在曼德勒和帕克库等地研习佛经,在印度和锡兰研习梵文和巴利文。他也曾参访菩提迦耶。法师是Mahadvara 部派的长老(mahathera),并被委任为国家导师长老(State Ovadacariya Sayadaw)。1983年,他获颁“第一大智者”(Aggamahapandita)封号,深具历史意义。法师任住持期间也发生了一件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弟子,也就是后来的住持舍葛帕喇法师(Ven. Sakapala),发现了Sanda Muni佛像原有的面貌。有一次,舍葛帕喇法师在供奉佛像的戒堂中扫地时,发现当时还是一尊石像的SandaMuni佛像座前掉落一片看起来象眼睛的碎片。仔细观察后,他发现原来佛像的石灰中竟包裹着一尊铜佛,也因此发现了Sanda Muni佛像。消息传开后,信众纷纷涌到佛寺瞻仰这尊消失已久的佛像。
Pandicca法师于1990年圆寂,享年93岁。舍葛帕喇法师接任成为第三任住持。他14岁出家,曾在仰光、曼德勒和瓦溪码等各大寺院中研习。后来,他受委负责在多个僧团中Mahadvara 部派的 “大导师执行委员”(Nayaka-executive)职务,也是僧伽中央工作委员会(Central Working Committee of Sangha)的成员。1978年,他前往东巴基斯坦(今天的孟加拉)许多地区,包括佛教徒聚居的地方弘法。他所领导的Maha Dawra Nikaya教派也成为当地最大的教派。1988年起,舍葛帕喇法师开始根据他的信仰和经验搜集佛陀舍利、阿罗汉舍利、不同手印的古老佛像和阿罗汉像。如上所述,般陀喇寺中设立了一处类似博物馆的地方收藏这些宗教文物,供信众瞻仰。2002年,缅甸政府颁发“Mahasaddhammajotikadhaja”封号予法师,以肯定他维护佛教付出的努力。舍葛帕喇法师根据参访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观察和经验,继续在般陀喇寺有系统地进行佛教文物的维护工作。他曾经尝试协调和成立一个委员会,以进行建设博物馆的工作。担任住持11年后,法师于2002年在寺院第二座诵经堂建设中途逝世。舍葛帕喇法师可说是前任长老的真正继承者,他开始了对重要佛教文物的搜集和维护的工作,也让般陀喇寺享誉海内外。他也为般陀喇寺的博物馆建设工作打下了基础,为该寺的发展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法照法师非常赞赏和支持舍葛帕喇法师的努力。他捐出500万缅元(相等于1万新元),资助建设供奉Sanda Muni佛像的佛堂Gandhakuti Chamber。佛堂为法师带领的参观团举行了一场欢迎仪式,仪式上参观团也捐出73万7千缅元(相等于1474新元)。舍葛帕喇法师过世之前,法照法师也邀请他前往新加坡参观佛牙舍利暨佛教文物精粹展。之后,法照法师再度捐出4千万缅元(相等于8万新元),资助般陀喇寺设立一所博物馆,以展出舍葛帕喇法师的佛教文物收藏。
舍葛帕喇法师的葬礼
舍葛帕喇法师的葬礼没有眼泪和悲伤,而是一场盛大的庆祝会。缅甸人相信,法师的逝世代表法师脱离人间的痛苦证得涅磐,因此是值得庆贺的大事。
当新加坡代表团抵达般陀喇寺时,当地村庄妇女穿着民族服装,在已故舍葛帕喇法师的棺木前呈现传统的若开族舞蹈表演。在缅甸,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僧侣的逝世。有些民族就以歌唱歌颂已故僧侣的功德。
紧接着的节目是送葬队伍的游行,缅语称为Phongri Byan Pwe(Phongri:僧人;Byan:去世;Pwe:庆典)。游行队伍依序由以下人士组成:
- 手持佛旗的信托委员会成员;
- 若开族鼓手;
- 各寺院的年轻僧侣;
- 般陀喇寺信托委员会,包括辈分较高的僧侣。有些委员乘坐挂有已故舍葛帕喇法师遗照、插着黄色雨伞的汽车;其他则步行并手持牌匾。所有僧侣都乘坐汽车;
- 各寺院的年长僧侣共乘一辆汽车;
- 其他信托委员会成员;
- 载着已故舍葛帕喇法师遗体的灵车。一群妇女,包括一些信托委员会成员,从车座前后两方拉着车子,代表她们对法师的送别及不舍之情。
游行队伍饶市一圈,让人们向法师致最后的敬意。途中,大家也一起分享饮食。
游行结束后,盛大的嘉年华会开始了。在妙务这个安静的小城,这样的庆典是很少见的。庆典在一个足球草场上举行,准备了各种饮食、游戏和娱乐节目,周围的村民都到场参与活动,非常热闹。
庆典上的歌舞表演赞颂舍葛帕喇法师作出的贡献,并对其致以深深的怀念。庆典也准备了一场通宵演出的戏剧表演,有歌舞表演和逗趣的笑话,内容讲述的也是对法师的悼念。
为了增添热闹气氛,庆典还有一项舞蹈比赛。参赛的舞者原本应该在棚内的棺木旁表演,但参赛队伍实在太多,所以表演的形式有所改变。舞者基本上根据性别分为几组,在当天通宵表演若开族舞蹈,第二天早上休息后继续演出。观众都对舞者的演出给予赏金。
在一片欢腾的气氛中,一群身穿彩色若开族服饰、脸施厚妆的人,一边哭泣,一边用一个翡翠吊架摇晃着法师的棺木,象征他们对法师功德最后的致敬。整个仪式与歌舞表演同时进行,是当地人对法师最高的敬意。
庆典结束后是法师的火化仪式,由来自其他寺院的僧侣住持。
仪式在草场的一角举行,那里搭了四个架子,法师的棺木从一个架子被抬上另一个架子,然后才被安置在主要的架子上火化。这些架子从左至右依序为:Sanyar,San Chein,Laung Taik (也就是主要架子。Laung意即“将被焚化”;Taik是“地方”)以及Than Kyaung。右手边的三个架子是护国金塔寺捐献的。架子旁同样举行歌舞表演,包括称为doon(火箭)的舞蹈,以表达欢庆以及对法师致敬。
在火化仪式上,任何人都可以用500缅元或1新元购买一支火箭炮,将火箭炮点燃后射向火化仪式的主架,作为对法师最高的敬意。这个仪式称为“doon taik pwe” (taik: 点火;pwe:仪式)。
参考书目
- Report on Golden Pagoda Buddhist Temple Myanmar Missionary Tour, 10th March 2003 to 9th April 2003, Submitted by: Jason Chiew & Lee Wai Leng, Vaidurya Media House
- Myar Aung; Ah Lonn Maung trans. Famous Monuments of Mrauk-U. Yangon: U Kyaw Hin, 2007
- U Shwe Zan. The Golden Mrauk-U: an Ancient Capital of Rakhine. Yangon: U Shwe Zan, 1994
- Tun Shwe Khine. A Guide to Mrauk-U, an Ancient City of Rakhine, Myanmar. Yangon: U Tun Shwe, 1993
- Gutman, Pamela. Burma's Lost Kingdoms. Orchid Press, 2001, ISBN 974-8304-98-1, pages 73 – 162, map: pages 76 – 77
参考网站
- Mrauk U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DPS Online Myanmar – Burma Map : Mrauk U Map (Mrauk Oo Map) – The Map of Mrauk_U, Myanmar (Burma)
- File:Map of Mrauk U.jp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What to see around remote Mrauk U in Myanmar | Travels With Sheila
- Sanda Muni Pagoda – Where to visit – Myanmar Travel Information
- Arakan Eagle: May 2011
- Rakhine State: Andawthein Pagoda AD 1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