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佛牙舍利分布情况
瞻仰过佛牙舍利的中国著名高僧
世界各地的佛牙舍利
其他世界各地的佛陀舍利
阿育王和舍利
阿育王(公元前304年-公元前232年)是孔雀王朝的印度皇帝,从公元前273年到公元前232年统治了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作为印度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阿育王在一系列军事征服后统治了当今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他的帝国从今天的巴基斯坦、西部的阿富汗延伸到今天的孟加拉国和东部的印度阿萨姆邦,并向南延伸到卡纳塔克邦的布拉马吉里和南部印度半岛的一部分(即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他征服了卡林加王国,这个王国在他的王朝中从旃陀罗笈多开始就没有征服过。他的政治中心设在摩加达(今天的印度比哈尔邦)。在目睹了卡林加战争的大规模死亡后,他从广大传播的吠陀传统中接受了佛教,而卡林加战争是他自己出于对征服的渴望而发动的。他后来致力于在亚洲传播佛教,并建立了纪念释迦摩尼佛生平的几个重要地点的纪念碑。阿育王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皇帝。阿育王是非暴力、爱、真理、宽容和素食主义者。阿育王作为一名仁慈施政的君王被载入史册。在印度的历史上,阿育王被称为 Samrath Chakravartin Ashoka——最伟大的阿育王。
阿育王的法令和关于他的传说与公元2世纪后期的“阿育王的叙事”和“神圣叙事”和“僧伽罗文”(“大纪事”)有关。Ashokavadana(梵语:अशॊकवदन,阿育王传)是公元2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公元300年被法显翻译成中文。
阿育王,一位崇尚佛教的君王,相信佛教对所有的人以及动物和植物都有益,所以他在南亚和中亚建造了84000座佛塔、寺庙、精舍、圣殿和佛教僧侣住所。他捐助寺院和修道院。他把他唯一的女儿桑哈密塔和儿子马欣德拉送到斯里兰卡传播佛教(古称坦拉帕尼)。阿育王还派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僧侣,派Madhyamik 上座到现在的克什米尔和阿富汗,叙利亚,波斯/伊朗,埃及,希腊,意大利和土耳其等地;派Massim上座去尼泊尔、不丹、中国和蒙古;派 Sohn Uttar 上座到现在的柬埔寨、老挝、缅甸(旧名素万那普,缅甸和泰国的意思)到泰国和越南; 派Mahadhhamarakhhita 上座去马哈拉施特拉邦(旧名摩诃剌侘国);派Maharakhhit 上座和Yavandhammarakhhita 上座前往印度南部。阿育王还邀请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参加宗教会议。阿育王鼓励佛教僧侣撰写神圣的宗教经文,并为此提供了各种帮助。阿育王也帮助建立了寺庙(知识中心),如那烂陀和塔克西拉。阿育王帮助建造了桑吉和摩诃菩提寺。阿育王从未试图伤害或摧毁非佛教的宗教,而且确实给了非佛教徒捐款。阿育王敬重并且帮助沙门(佛教僧侣)和婆罗门(吠陀僧侣)。阿育王还帮助在巴连弗邑(今天的巴特那)组织了第三次佛教会议(约公元前250年)。会议是由莫伽利普塔-提萨和尚主持发起的,他是孔雀王朝阿育王的精神导师。
若干年后,当阿育王着手收集所有的佛陀舍利,再重新分配到他建立的84000座佛塔中,他觉得从另外七处收集舍利并不困难,直到他前往纳加王在拉瑪格拉瑪的宫殿时,纳加王告诉阿育王,他们希望继续保留并供奉舍利,拒绝把舍利给阿育王。阿育王意识到,他没有办法从纳加这里拿到舍利,他尊重纳加的意愿,空手而归。
尽管未能收集所有佛陀的舍利,阿育王继续推进,将他收集的佛陀舍利重新分配并重新供奉到他在整个贾巴德维帕建造的84,000座佛塔中。这成为阿育王最著名的传奇行为,而且几个世纪以来,朝圣者前往印度的圣地习惯性地认为每一座古老佛塔都是阿育王建造的。
“然后,阿育王准备了八万四千个由金,银,猫眼石和水晶等做成的盒子,里面放着舍利。 又准备了八万四千个瓮,八万四千个铭文版, 所有这些都交给了夜叉,供奉在建造的八万四千座佛塔。 这些佛塔分布在各地, 周围有海洋环绕,小的,好的和中等规模的城市,凡是超过十万人口的城市”
阿育王时期的佛教传播(公元前260 - 218),根据阿育王的诏书
参考书目
- Relics of the Buddha, John S. Stro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13:978-0-691-11764-5, chapter 5
- King Asoka and Buddhism,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Studies, edited by Anuradha Seneviratna,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4, ISBN 978-955-24-0065-0
- Asokavadana (Legend of King Asoka), in the Divyavadanna (Divine Stories)
- Mahavamsa, The Great Chronicle of Ceylon, Wilhelm Geiger, Ph.D., Buddhist Culture Center, Sri Lanka, 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