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楼
后庭项目
第一楼项目
俱利迦罗龙王
地点简介
当您从牛车水广场进入佛牙寺,或走出圆通殿大门后,您会见到梯级最高处供奉着一尊代表不动明王的俱利迦罗龙王。在这尊雕像下方,也就是梯级中间,是一条由整片花岗岩雕成的火龙。
佛牙寺的俱利迦罗龙王
佛牙寺的俱利迦罗龙王造型威武,盘踞在一把宝剑上。俱利迦罗龙王是不动明王的化身。不动明王为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之一,梵文名为Acala。因菩提心坚定不动,故称为“不动”。不动明王为毗卢遮那佛的教令轮身,示现忿怒像,象征其能摧灭一切魔障,焚烧秽垢,令愚痴众生起菩提心,断恶修善,证得正觉。
俱利迦罗龙王高2点85米,为中式造型飞龙,三圈盘绕在一把双刃单手握持宝剑上,头在剑锋之上,双眼圆睁,怒视前方,张嘴似欲吞噬宝剑,舌尖轻触剑尖。龙王的背后有一团熊熊烈火形成背光。
宝剑护手和剑尾圆头为两个双股金刚杵,剑尾半埋于石中。
俱利迦罗龙王头上有一对长须和许多短须、两对角(一对长一对短),三腿利爪紧抓宝剑,第四腿(左侧前腿)抓着一颗宝珠。龙王金身青鳞,背上有鳍。
站在俱利迦罗左侧的是矜羯罗童子,梵名Kimbara,高1点43米,皮肤白皙,赤脚,头发盖耳,呈蓝黑色。童子两脚分立,重心稍倾左脚,双手胸前合十作莲花合掌印,上身赤裸,身上缠绕三条飘带,颈戴项圈,手脚戴着金镯,下身系金橘色花案过膝短裙。短裙系于其腰间,随风飘逸,露出浅蓝色衬底。童子拇指与食指之间握着一独钴金刚杵。
俱利迦罗右侧为制吒迦童子,梵名Cetaka。童子高1点14米,与矜羯罗造型相似,同样身绕飘带、下身系裙、身饰金链金镯。所不同的是,制吒迦短裙呈浅紫色,裙上饰有金色菱形图案,衬底为粉红色,系于肚脐下方。童子左手托腮,左肘由右手支撑,右手还持着一棒。制吒迦头发较为卷曲,头戴金冠。他同样垂立,重心于右脚。
二童子脸上表情肃穆,长耳垂,眉毛细长弯如新月,双唇红润紧闭。
龙王与二童子立于巨石之上,石上长满白色苔藓。
关于俱利迦罗龙王
俱利迦罗为不动明王的变化身,为不动明王的智慧之剑,能摧断种种烦恼障碍而后生大智慧。俱利迦罗的造型通常为一宝剑,或一龙缠绕宝剑,口咬剑尖,周围有烈火缠绕。
俱利迦罗龙王为不动明王化身的本缘出自《俱利伽罗大龙胜外道伏陀罗尼经》。据经中所载,不动明王与外道论师对论,并共现种种神变。不动明王变智火之剑,外道上首智达也变成智火之剑。不动明王智火剑再变为俱利迦罗大龙,吞下外道智火剑,并从口出气,如二万亿雷同时鸣响,魔王外道闻之皆怖而捨邪执。
据《陀罗尼集经》载,俱利迦罗龙王有“具种”义,是八龙王之一。
佛牙寺的不动明王
供奉于佛牙寺圆通殿中的不动明王为不动明王其中一例。明王供奉于此,为十二生肖八大守护本尊之一,是属鸡者的守护本尊。
不动明王右手持双刃利剑,剑上有火龙缠绕,剑柄有三钴金刚杵,象征摧断贪嗔痴三毒;左手持羂索,两端有钩状或二股金刚杵状的饰物,用以缠缚种种邪魔。明王通身蓝色,身披斜帔,面现忿怒相,双眼一张一闭,嘴角两侧露出两犬牙,一上一下。头部左侧有一辫垂下,盘坐于宝座上,背后布满智慧烈焰,能烧尽一切烦恼。
关于不动明王
不动明王,梵名Acala,为胎藏界五大明王中最为人知的明王。在梵文中,acala意指不动,也是菩萨行十地中的第八地。不动明王的种子字为“唅(hāṃ)”。不动明王也是忿怒明王之一。
不动明王被视为大日如来的化身,也是佛教的守护神,向众生示现佛智的坚定不退转。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中多次提到不动明王,内容如下:
“不動如來使 持慧刀罥索
頂髮垂左肩 一目而諦觀
威怒身猛焰 安住在盤石
面門水波相 充滿童子形”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一,入漫茶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一)
“復次今當說 息一切諸障
念真言大猛 不動大力者
住本漫荼羅 行者或居中
而觀彼形像 頂戴三昧足
彼障當淨除 息滅而不生”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二,入漫茶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餘)
“作不動尊。坐於石上。
手持罥索慧刀。周匝焰鬘擬作障者。
或置彼印。或書字句。所謂唅字。”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三,轉字輪漫茶羅行品第八)
“加地水輪上。其智慧手。申風火輪。入三昧掌中。
亦以虛空。加地水輪上。如在刀鞘是不動尊印。”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四,密印品第九)
“不動漫荼羅 風輪與火俱
依涅哩底方 大日如來下
及種子圍繞 微妙大慧
或復罥索印 具慧者安布”
“不动明王化忿怒为救度。不动明王面容现忿怒嗔目相,使迷误者心生畏怖而接纳大日如来之教化。他右手持俱利迦罗降魔剑,以智慧之剑破除迷障,左手持羂索以缚一切妖魔;额中生第三眼以观一切,安坐于磐石上以示其菩提心坚定不动。其左眼紧闭,齿咬上唇,或露出两颗犬齿,一上一下。不动明王的背光通常为熊熊烈焰,代表智慧烈焰烧毁心中一切烦恼而得清静自在。在日本,不动明王的造像有两位童子胁侍,名矜羯罗及制吒迦。日本人也视不动明王为财神。”
不动明王的心咒
“南麼三曼多伐折囉(二合)赧(一)戰拏摩訶[口*路]灑儜(上 二)薩破(二合)吒也(三)[合*牛]怛囉(二合)迦(四)悍(引)漫(引)(五)”
“不動尊真言曰。 南麼三曼多伐折囉(二合)赧(一)悍”
(俱出自《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二,普通真言藏品第四)
关于童子
不动明王或俱利迦罗龙王通常有两位童子胁侍,分别为矜羯罗及制吒迦。童子在梵文中称为kumara,指的是年龄8到20岁之间、随侍佛、菩萨及诸天的未成年男童。不动明王的造像就有童子胁侍。许多现存的不动明王造像中都有二、三、五、八(称八大童子)、三十六名童子,甚至多达四十八名童子胁侍。
一般上,不动明王的左侧为矜羯罗,双手合十,手持独钴金刚杵,身着天衣。右侧为制吒迦,手持一棒,同样身着天衣。矜羯罗通常皮肤白皙,代表不动明王对众生的慈悲;制吒迦则皮肤泛红,象征不动明王的忿怒使令信众断恶修善。
不动明王的艺术造型
不动明王一般右手持双刃利剑,剑上有火龙缠绕,剑柄有三钴金刚杵,象征摧断贪嗔痴三毒;左手持羂索,两端有钩状或双股金刚杵状的饰物,用以缠缚种种邪魔。明王通身蓝色,身披斜帔,面现忿怒相,双眼一张一闭,嘴角两侧露出两犬牙,一上一下。头部左侧有一辫垂下,盘坐于宝座上,背后布满智慧烈焰,能烧尽一切烦恼。
不动明王通常供奉于瀑布近处、深山之中,或洞穴深处,身边有八个童子胁侍,最靠近明王的童子为矜羯罗及制吒迦。
上图的俱利迦罗龙王雕像(编号TB031)展示于佛牙寺夹层楼诸山长老德像纪念馆内。此雕像较圆通殿外的龙王雕像小许多,龙的造型也不同。此龙尾巴在上,头从剑下方往上探。
佛牙寺俱利迦罗龙王的装置过程
佛牙寺的俱利迦罗龙王雕像是通过缘之轩购得的大型艺术文物,曾经在2004年于新加坡博览中心举行的“佛牙舍利暨佛教文物精粹展”上展出,后归入佛教文物馆收藏。
大和尚认为此雕像应该展示在更为明显的地点,最终决定放置在目前的位置。
由张坚先生带领的上海悠山馆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团队受托为雕像进行彩绘工作,让雕像外观更能融入佛牙寺的盛唐建筑艺术风格。
参考书目
Lokesh Chandra, 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 1999, Vol 1, pages 1751 - 1752 (Kulika)
Lokesh Chandra, 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 1999, Vol 1, pages 29 - 72 (Acala)
Lokesh Chandra, 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 1999, Vol 1, pages 1752 - 1753 (Kumara)
Louis Frederic, Buddhism, Flammarion Iconographic Guides, 1995, ISBN 2-08013-558-9, pages 203 - 208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and Lewis Hodous,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2000, ISBN 81-208-0319-1, pages 104 - 105
Meher McArthur, Reading Buddhist Art,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Buddhist Signs & Symbols, Thames & Hudson,2002, page 70 - 71
Denise Patry Leidy, Shambala, The Art of Buddhism, 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 & Meaning, 2008, pages 214 - 215
Giles Begun, Buddhist Art, 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Journey, River Books, 2009, page 362